兒登教曉我的事 — 為什麼香港好老師這麼少?
前陣子在發表了《回應連登仔 “能者多努”話我英文廢,憑咩教人》這篇文章,讀者似乎對這篇文章頗有興趣,文章獲得了將近300個clap,成績算是不錯,似乎許多讀者對我如何回應連登的所謂hater頗有興趣。(其實我不贊成把批評者稱為hater,因為這樣似乎先入為主的標籤了他們為盲目的批評者的感覺。)
事實上,之前medium上寫過的文章,有幸被連登朋友放在論譠上評價。(critique中文應該翻譯做評價嗎?我也不肯定,反正就當所謂的批評者為衷心critique,而不是一心criticise吧。)
Hater?做咩咁介懷?
每次當我反駁或者討論連登仔提供提出的觀點時候,就會有許多人告訴我:
「何必呢? Tiffany,連登的人/haters說什麼是他們的自由。你不用那麼介懷啊!。」
他們的意思彷彿是,我覺得因為害怕自己形象受損,又或者覺得尊嚴受損,才去回應批評者。
事實上,我之所以會花這麼多唇舌去討論連登的觀點,是因為我覺得連登可謂是香港社會的縮影,上面許多人說的話,都反映了許多人的心聲。
我這樣說,也許許多人覺得難以置信,但我之所以回應,是我關心香港的教育風氣。
連登的無知,就是(許多)香港人的無知。
和許多其他公眾討論一樣,每當討論事情時候,香港人就只會歸邊,只有非黑即白的對與不對。
連登式與反連登/歸邊的批評者和回應者
當連登有人說:「芬尼的英文那麼廢,怎麼也會上到位?/怎麼也能教書?」和「芬尼的教的都是小學英文,小學英文有必要教嗎?Native English teachers教得更好,說話更標準,用不着芬尼教呀!」
另一邊廂,有人回應這些批評者說:「你英文這麼強,就你來教我吧!」、「你英文很厲害嗎?」;有些人說:「芬尼的英文已經很好了,絕對有做老師的資格。」
雙方喋喋不休,吵個不停。
這樣的討論其實沒有什麼意思,因為教得好與不好,教的知識有沒有用,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有些人英文很厲害,他們當然覺得我教的沒有用,有些人英文很厲害,當然也會覺得我英文很廢。
道理就好像討論10萬元是否一筆很大的錢,窮人會覺得10萬元已經很多了,有錢的人會覺得10萬元不算什麼。
這樣爭論只會無休止的下去。
在GaryVee的頻道裡,常常說有許多年輕人phone in上他的節目《Tea with GaryVee》向GaryVee詢問種種問題,關於創業的、關於人生的、關於家庭的、關於朋友的、關於前途的。
GaryVee常常勸勉年輕人一句話:
「你很年輕啊!你知道嗎?許多你這個年紀的人一無所知,你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你已經被他們走得前許多了!」
(You’re young! You know that? People at your age? You know what people at your age do? They don’t know shit! You’re so much better off than so many people out there!)
為什麼大家都會視GaryVee為一個好老師呢?不只因為他把自己的紅酒和social media agency VaynerMedia搞得有聲有色,還因為GaryVee有同理心。
好老師和壞老師的區別
兒登的批評者和GaryVee的區別很簡單;壞老師和好老師的區別也很簡單:
就是同理心的區別。
我不排除這個世界上,有些批評我英文差的人自己英文真的很厲害,能力高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沒有能力高的人在網上教導大眾呢?
原因是大部分厲害的人,沒有時間、沒有興趣,又或者沒有影響其他人,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決心和commitment。
為什麼我可以這樣說?
試想想,如果英語好到爆的人,都走出來在YouTube上教英文,如果英文很好的人,天天在Medium上寫文,我絕對是「冇行」的,我不會再有market。我怎麼可能走到今天數萬訂閱的這一步呢?在free market裡,我會徹底地被我的對手打敗。
有些你覺得能力不高的人,之所以能夠達至成功,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能力高的人有許多,但能力高的,同時又會關心極度關心能力低的人,探討為什麼能力低的人能力會低,並嘗試lift them up,這樣的人就不太多。(最起碼我很少見。)
They succeed, not just because they’re capable, but because they care. (成功的人成功,不只因為能力高,而且因為他們關懷。)
連登的fail to see the underdog syndrome
許多能力高(其中包括部分連登的批評者)的人都犯了Fail to see the underdog(看不見弱者)的謬誤。他們自己也許能力很高,但他們眼中看不見那些能力低的人,不知道別人根本拍馬也追不上他們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離曬地」。
你教過會考零分的人英文嗎?我教過。你教過讀拔萃喇沙的尖子門生嗎?我也教過。而我知道,拔萃的學生用半秒明白了的概念,會考零分的人可能用24小時也搞不懂。
教育是一成技術知識;九成同理心
做好老師,唔係要自己叻咁簡單,而係要好關心唔叻嘅人點解唔叻,唔叻嘅人點解學唔識。
我說得極端一點,做好老師,一成是技術知識, 九成是同理心。 十個英文老師之中十個,也會知道he、she、it後面的verb要加S,但是十個英文老師之中,有多少過有這樣的魄力和心思,同理為什麼學生覺得學習痛苦,培養學生對英文的興趣?
學術能力固然是能力;但同理能力(empathy),也是能力。有學術能力而沒有同理心的人,很難做好老師。
點解喺香港,「廢」人都可以做老師?
以上現象要究其原因,香港的文化土壤和大環境並不鼓勵人成為好老師,因為許多人覺得做三師才是成功的表徵;成功的人許多都做了律師醫生。大家覺得書讀不成才做老師。(“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
正正因為大家都有這種鮮明的階級觀念,對社會地位有追求的人而公開考試考到了幾條火箭的人,相信也不會咁睇唔開做老師這份工作。
香港人重視學術能力,但教師這一行不只講求學術能力,更講求同理心。而在香港,有多少人談同理心?我們又有多重視同理心?
就是因為大家對教育行業的輕視,導致人才都不願意進入教育行業。
社會風氣如此,連登的人還說,英語這麼廢的人做什麼老師?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是輕視教育工作,就會有更多有心有力的人進入教育行業,我也就會冇行了。
引用周星馳一句話:「你唔驚冇得撈咩?」
當有人咁同我講嘅時候,我會引用Tea with GaryVee裡面的一段對話:
“Gary, I started a social media agency.” (Gary,我開了一個social media agency(和你一樣的生意)
“So, you’re gonna put me out of business?” (你要取代我嗎?)
“No, I…” (不,我。。。)
“I want you to! I want you to put me out of business!” (我急不及待你取代我!)
其實,我內心好期待,富同理心嘅英文高人出現,而我唔使做嘅一日,咁我就可以挑戰下其他野喇。
✴️ 有興趣看我寫的其他文章,緊記在Medium 上 Follow 我,多給Claps,支持我繼續寫作!✴️